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
ISBN13:9787115613547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李亮
出版日:2025/04/01
裝訂/頁數:精裝/456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編輯推薦
如今日文學常被當作一門專門科學看待,但在數千年的歷史上,天文學一直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等神話傳說描述了我們的祖先對天空的浪漫想像,而一部部先進的曆書和無數精密的天文儀器則體現了中國人的卓越智慧,甚至“中國”二字也與天文有著密切的關聯。 中國歷史悠久,中國天文學體系龐大嚴謹。 《星漢燦爛:中國天文五千年》以宏大的視角和清晰的脈絡,透過63個專題講述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其對中華文明進程的影響。透過故事解說歷史,透過科學闡釋歷史。可以說,這既是一部簡潔、通.....
內容介紹
從古至今,燦爛壯麗的星空一直寄託人類的夢想,吸引著各地區各民族的目光。其中,中國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傳統天文體系,保留了最為系統、完整的天象記錄資料,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那麼,中國傳統天文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曾扮演了什麼角色?古代中國曾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天文成就?這些成就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
本書以時間為主線,透過大量歷史故事和60多個專題回顧了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歷程、重大科學成就與貢獻,同時透過歷史檔案、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物等載體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豐富的天象記錄、科學的星圖、精緻的儀器、準確的歷歷以及深邃的天文學思想,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探索未知的事物。
讀者可以透過天文這個窗口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目錄
前言
序篇 宅茲中國,何以中國 001
天下:中國與「天下之中」 001
天命:堯給舜的一句話 007
天意:天文星佔的互動 014
第 1章 宇宙洪荒:從神話到科學 021
盤古開天與女媧補天 021
誇父追日與後羿射日 029
日神羲和與月神嫦娥 039
先祖重黎的絕地天通 047
閼伯實沈人生不相見 052
第 2章 星斗迴轉:天文學的萌芽 059
堯都的史前天文台 059
從物候到天文曆法 065
甲骨上的天象記錄 070
武王伐紂與年代學 076
時制紀年 081
第3章 天行有常:春秋戰國之爭鳴 087
二十八宿系統的確立 087
齊甘德與魏石申 094
諸子百家的宇宙 101
務時寄政的月令 108
天文地理之分野 117
第4章 明時正度:秦漢天文體系初成 123
帛書上的彗星全圖 123
太初改歷開創先河 130
司馬遷與《天官書》 136
窺天地奧妙的張衡 141
計時奇器銅壺漏 146
第5章 日月盈昃:魏晉南北朝大發現 155
陳卓與傳統星官 155
張子信三大發現 165
虞喜創新立歲差 171
元嘉曆士何承天 176
祖沖之與《大明歷》 181
第6章 經天緯地:隋唐天文的完善 187
劉焯不懈造皇極 187
一行的大地測量 191
千年敦煌古星圖 196
群星薈萃步天歌 202
唐代曆法的東渡 208
第7章 靈台儀象:兩宋天文的高峰 213
1054年的天關客星 213
蘇頌與水運儀像台 218
宋遼金的曆法較量 226
石刻星圖獨具匠心 234
遼與西夏的天文學 240
第8章 胡天漢月:絲路與天文交流 251
忽必烈的科學宮 251
元代兩大司天台 258
矗立的四丈高表 265
郭守敬四海測驗 273
曆法巔峰《授時歷》 279
第9章 撞擊交融:明代曆法的雙軌 285
太祖的星占之術 285
《大統歷》與《回回曆法》 292
明末曆法之復興 297
艱難的崇禎改歷 302
朝鮮來的朝天者 308
第 10章 西學東漸:中西天文之融合 317
耶穌會的通天之學 317
康熙歷獄之災與禍 324
洋監正與古觀像台 330
洋務運動睜眼看世界 336
古台的歷劫與重生 345
第 11章 無問西東:尋道問天以自強 353
新舊交替中央觀像台 353
近代天文學的建制化 361
紫金山的現代化開端 368
轉移大後方的鳳凰山 376
戰火中的日全食觀測 383
第 12章 與天久長:從北京時間到中國天眼 393
北京時間為您報時 393
巡天遙看萬千星河 401
中國天眼仰望蒼穹 409
嫦娥玉兔登月征途 416
火星你好,我祝融 424
名詞術語解釋 431
參考文獻 437
後記 443








燦爛星河:中國古代星圖
ISBN13:978703067385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李亮
出版日:2021/11/01
裝訂/頁數:平裝/284頁
規格:24cm*17cm (高/寬)
版次:一版
內容介紹
星圖是描繪天上恆星分佈和排列組合的圖像,它不僅是人們認識和記錄星空的某種反映,也是研究和學習天文學的重要工具。作為重要的天文資料,中國古代星圖歷史悠久、種類眾多、繪製精美,是中國古代科學文明的重要成就,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本書共介紹有中國古星圖,以及受到中國星官體系影響的韓國和日本星圖,共一百餘種,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揭露的新資料。透過這些源自古籍、檔案、文物或**考古發現的資料,讓讀者能夠領略古人如何認識和理解星空,以及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古代獨特的星圖和星官文化。
目錄
序
001 序
章 中國古代星圖發展的歷史
第二章 中國古代天文學知識
011 三垣
012 二十八宿
012 四象
013 甘石巫三家星
013 十二次
014 十二宮
016 分野
017 星官與星名
019 歲差
020 星等
021 三規
022 黃道與赤道座標
024 古星圖的類型
第三章 墓葬與建築星圖
027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
029 甘肅武威漢代二十八宿漆欒盤
030 江蘇儀徵西漢晚期漆盾四神圖
031 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墓星圖
035 江蘇盱眙西漢墓木板星圖
036 河南洛陽尹屯新莽墓星圖
037 陝西靖邊縣東漢墓星圖
041 吉林集安高句麗墓四神圖
044 河南洛陽孟津北魏元乂墓星圖
045 陝西乾縣唐章懷太子李賢墓星圖
046 新疆吐魯番唐代伏羲女媧圖
048 河北宣化遼墓星象圖
051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61窟十二宮圖
052 北京隆福寺明代藻井星圖
第四章 石刻星圖
056 漢代畫像石星象圖
057 五代墓誌銘函蓋星圖
059 五代錢元瓘墓石刻星圖
061 南宋蘇州石刻天文圖
066 明代常熟石刻天文圖
069 清代蒙文石刻星圖
071 清代玉皇山石刻天文星圖
第五章 紙本星圖
074 唐代敦煌星圖
079 唐代新疆吐魯番星佔圖
080 北宋《新儀像法要》星圖
082 明朝《三垣列舍入宿去極集》星圖
084 明代天后宮星圖
086 明代絹本星圖
087 明代欽天監《通志天文秘略》星圖
089 明朝《回回曆法》星圖
092 明代《幹象圖》星圖
094 明朝陳藎謨《象林》星圖
095 清代徐發《天元曆》星圖
096 清代宮廷《全天星斗圖》掛軸
097 清代徐朝俊《高厚蒙求》星圖與《黃道中西合圖》
099 清代李明徹《圜天圖說》星圖
102 清代道光《渾天壹統星象全圖》
103 清代《道光甲辰元赤道星圖》
106 清代鹹豐《恆星赤道經緯度圖》
第六章 西學與星圖
109 《崇禎曆書》星圖
114 湯若望《見界總星圖》
117 湯若望《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118 湯若望《黃道總星圖》
120 湯若望《赤道南北兩總星圖》屏風
132 南懷仁《赤道南北兩總星圖》
135 傅聖澤《中西對照星圖》
139 戴進賢《黃道總星圖》
151 閔明我《方星圖》
155 《儀象考成》星圖
158 《儀象考成續編》星圖
161 《欽定大清會典》星圖
第七章 實用星圖
165 航海星圖
169 中星圖
177 佔驗星圖
第八章 地理著作星圖
191 《昊天垂象圖》
192 明代扇面天文圖
193 明朝《分野輿圖》天文圖
195 明朝《廣輿圖》天文圖
196 清代《遐覽指掌》天文圖
198 清代《京板天文全圖》
200 清代《三才一貫圖》
200 清代《大清一統天地全圖》
第九章 識星著作與星表
204 《玄象詩》
205 《天文大象賦》
207 《步天歌》
217 《經天該》
218 《甘石星經》
219 《崇禎曆書》星表
221 《靈台儀象志》星表
222 《儀象考成》星表
224 《儀象考成續編》星表
225 《天文圖說》星表與星圖
第十章 器物星圖
229 漢代四神當盧
230 漢代四神瓦當
231 隋唐時期四神銅鏡
231 星象銅鏡
231 星象銅錢
232 「分度之規矩」星象銅盆
233 明朝「天下一」星象瓷盤
233 清代銅鍍金星象插屏
234 清代禦製銅鍍金簡平儀
235 清代磁青紙製簡平儀
235 清代紙製天體儀
236 清代銅鍍金天體儀
236 清代金嵌珍珠天球儀
237 清代星圖天文鐘
238 清代齊彥槐天體儀
240 二十八宿鹵簿旗
附錄1 朝鮮古星圖
243 南浦江西大墓四神圖
244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246 樸堯《渾天圖》
247 《新舊天文圖》
248 《新法天文圖》
249 《渾天全圖》
250 《天文類抄》星圖
251 《舊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252 南秉吉《星鏡》和《中星新錶》星圖
253 通度寺金銅天文圖
254 《天地圖》
254 《寰瀛志》星圖
255 《方星圖》
257 北韓李朝平渾儀
附錄2 日本古星圖
260 高松塚天文圖
262 龜虎古墳天文圖
265 《格子月進圖》
266 瀧谷寺天文圖
267 《火羅圖》星象圖
268 涉川春海星圖
270 涉川昔尹星圖
271 長久保赤水星圖
274 《天文圖解》星圖
274 馬道良《天球十二宮象配賦二十八宿圖說》
275 司馬江漢銅版星圖
277 《平天儀圖解》星圖
參考文獻
279 中文參考文獻
283 外文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