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
I S B N:978-7-100-19526-3
開本:32開(22cm)
作 者:[澳]彼得·哈里森 著
譯 者:張卜天 譯
頁碼:424頁
圖書分類:科學
叢書名:科學史譯叢
印次:1-1
正文用紙:70克膠版
出版日期:2021-03
正文語種:中文
裝 幀:精裝
主 題 詞:科學—關係—宗教—研究
讀者對象:對科學史、科學文化感興趣的學者和大眾讀者。
宣傳語:首部深入研究現代科學的產生及其複雜的神學背景的著作。
內容簡介:
本書為科學知識提供了一個以宗教為基礎的解釋,作者哈里森展示了16世紀和17世紀出現的研究自然的方法是如何直接從神學的討論中得到啟發,其內容關於人類的墮落以及精神和感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原初事件的破壞。他認為,科學方法*初是作為改善人類罪行造成的認知損害的技術而設計的。現代科學在誕生之初就被定義為一種重新獲得亞當關於自然的知識的方法。與通常認為科學與宗教衝突的觀點相反,哈里森認為神學上的考慮對科學方法的構建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彼得•哈里森,牛津大學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目前為昆士蘭大學歐洲著述史中心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愛丁堡大學舉行的吉福德講演的主講人,也是牛津大學伊安•拉姆齊中心的高級研究會員。著有《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劍橋科學與宗教指南》,編有《與自然角力:從預兆到科學》等。
譯者簡介:
張卜天,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學學士,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博士,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中世紀和近代科學思想史。精通科學史、科學普及與哲學翻譯,譯有著作近五十部。其譯文優美流暢,廣受讀者好評。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亞當的廣博知識
第一節 伊甸園中的科學
第二節 墮入無知
第三節 承襲錯誤
第四節 世俗知識和神光
第五節 為亞里士多德施洗
第二章 奧古斯丁的複興
第一節 路德和墮落的哲學家
第二節 墮落與懷疑
第三節 奧古斯丁
第四節 懷疑論假說
第三章 在墮落的世界中尋求確定性
第一節 天界之光的遺跡
第二節 數學確定性
第三節 亞當、摩西、赫爾墨斯、所羅門
第四節 靈感、經驗和實驗
第四章 廢黜偶像
第一節 自我認識和科學
第二節 心靈的統治
第三節 墮落的身體
第四節 智識上的偶像崇拜
第五章 學術的複
第一節 “知識就必增長”
第二節 扭轉巴別塔
第三節 所羅門宮
第四節 理性的限度
第五節 拋棄人論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科學與宗教的領地
作 者:(澳)彼得·哈里森(Peter Harrison) 著;張卜天 譯 著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頁 數:388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0124072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西方科學史、哲學史教學研究人員和廣大愛好者
彼得•哈里森的《科學與宗教的領地》是自近四分之一世紀以前約翰•布魯克的里程碑式研究《科學與宗教》問世之後對科學與宗教的歷史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哈里森利用他豐富的歷史、哲學和語言知識,為這個經常被誤解的話題提供了一個新鮮的*威介紹。
內容簡介:
何為宗教?何為科學?宗教阻礙了科學發展嗎?科學與宗教果真水火不容嗎? “科學”和“宗教”是否適用於一切地域和民族?在討論所有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科學”與“宗教”概念的含義演變以及它們之間產生關係的前提。作者彼得;哈里森以令人驚嘆的淵博學識和清晰思路,極富原創性地分析了科學與宗教這兩大領地漫長的形成過程,繪製出西方科學與基督教之間關係的一幅令人信服的圖景,顛覆了我們對科學與宗教的許多簡單化理解。本書代表著科學與宗教領域*新的國際研究成果。
作者介紹:
彼得;哈里森,牛津大學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目前是昆士蘭大學歐洲著述史中心的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愛丁堡大學舉行的吉福德講演的主講人,也是牛津大學伊安•拉姆齊中心的高級研究會員。著有《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The Fall of Man and Foundations of Science,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科學與宗教指南》(劍橋大學出版社),編有《與自然角力:從預兆到科學》(Wrestling with Nature: From Omens to Science,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等等。
目錄:
前言
關於圖的註釋
第一章科學與宗教的領地
第二章宇宙和宗教追求
第三章象徵和原因
第四章科學與“宗教”的起源
第五章功用與進步
第六章科學的職業化
結語
縮寫詞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作者: [澳]彼得·哈里森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原作名: The Bible, Protestantism, and the Rise of Natural Science
譯者: 張卜天
出版年: 2019-3
頁數: 420
裝幀: 精裝
叢書: 科學史譯叢
ISBN: 9787100167277
內容介紹:
理解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對於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或科學革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彼得·哈里森是目前研究科學與宗教關係的頂尖學者,在這本書中,他考察了聖經在自然科學的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顯示了聖經的內容,尤其是它被詮釋的方式,對公元3世紀到17世紀的自然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新教處理文本的方法有關,這種方法宣告了中世紀象征世界的結束,為科學地研究自然和用技術開發自然確立了條件。
作者介紹:
彼得·哈里森,牛津da學前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教授,目前為昆士蘭da學歐洲著述史中心研究教授和主任。他是2011年在愛丁堡da學舉行的吉福德講演的主講人,也是牛津da學伊安·拉姆齊中心的高級研究會員。著有《科學與宗教的領地》《人的墮落與科學的基礎》《劍橋科學與宗教指南》。編有《與自然角力:從預兆到科學》。等。
張卜天,清華da學科學史系副教授,國內傑出的中青年翻譯家,譯有圖書40餘部,譯文質量獲得讀者一致好評。
目錄:
縮寫
導言
第一章 可見的世界與不可見的世界
第一節 世上的智慧
第二節 三種意義
第三節 詞與物
第二章 可感記號和語詞
第一節 物理世界的揚升
第二節 自然的發現
第三節 閱讀自然:整體與部分
第四節 恢復失去的相似性
第三章 兩種改革
第一節 亞里士多德和百科全書家
第二節 文本與經驗世界
第三節 新世界
第四節 敗壞的文本和改革的宗教
第五節 字面意義與物質世界
第四章 重新閱讀兩本書
第一節 《創世記》與歷史
第二節 對字面意義的限定:預表論和調適
第三節 摩西的宇宙論
第四節 終末之事的科學
第五章 自然的目的
第一節 造物的目的
第二節 神的設計和人的使用
第三節 宇宙的中心
第四節 自然世界與道德秩序
第五節 神與自然之書
第六章 重建伊甸園
第一節 內心的天堂
第二節 墮落
第三節 大洪水和語言變亂
第四節 扭轉詛咒
第五節 再植園地
第六節 學習自然的語言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