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道德經
ISBN:9787101171716
出版時間:2025-08-14
作者:張松輝
開本:32開
裝幀:精裝刷邊
頁碼:590頁
【編輯推薦】
1.三大權威版本對照,還原經典原貌
帛書甲本、乙本與王弼本逐句對照,補全帛書殘缺,揭示《道德經》文本流變。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帛書原始篇次,輔以權威專家張松輝詳盡的題解註釋翻譯,為探討道家哲學提供全新視角。
2.馬王堆帛畫美學,匠心工藝典藏
護封靈感源自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天上」部分,清華美院畫家精彩重繪,UV燙白工藝,凸顯漢風神韻。內封絲質布面壓凹燙黑名句,三面書口絲網印刷,漢代紋樣托起立體金字,兼具藝術性與收藏價值。
3.別冊獨此一家,超值禮贈首選
隨書附贈獨家別冊,帛書甲、乙本與通行王弼本、河上公本四欄嚴格對照,清晰明了。
另含四枚鎢印書籤、唯一編號藏書票。
前3000套更可得作者親簽鎢印版本,極度稀缺。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從內容到外觀都美不勝收的《帛書道德經》。
《道德經》,號稱“諸子之首”,僅有五千字,卻包羅萬象,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養成、中國人處世行事的修為,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通行於世的《道德經》版本,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以下簡稱王本)。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甲、乙本,與通行的王本存在許多不同,問世之後,引發軒然大波。哪個版本更接近原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而討論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甲、乙、王三個版本,各是什麼樣子,各自說了些什麼。
為了讓更多讀者能輕易對比三個版本的差別,一探《道德經》真容,我們請到了潛心研治老莊哲學幾十年的張松輝先生,將《老子》甲本、乙本與通行的王弒本相對照,篇次依帛書《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安排,參考多種版本精審校勘原文,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題解、註釋和翻譯,差異較大者則分別進行翻譯,全面呈現帛書的獨特價值。
在設計上,《道德經》理念全面融入,處處彰顯老子博大精深的智慧。護封靈感採自馬王堆漢墓出土帛畫,精心重繪,再現古人對世界神奇玄妙的想像;封面壓凹工藝,封底燙黑技術,三面書口刷邊加絲網印刷,共同呈現《道德經》千古金句;藏書票、書籤,馬王堆漢墓藝術元素滿滿呈現。
獨家附贈《道德經》四大名本,將帛書甲本、乙本,通行王弼本和被道教視為最正宗的河上公本。四個版本,四種原文,以對開頁四欄對照的形式呈現,一目了然。採用車線裝,結實耐翻。
這套書,將帶您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重返道家哲學的源頭,感受最本真的哲思,一探《道德經》的真實魅力。
【作者簡介】
張松輝,哲學博士,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學史,尤其在道家道教研究領域深耕數十年,重點研究道家道教與文學的關係,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觀、價值等。他的研究視角獨特,注重跨領域的研究方法,有著卓越的學術造詣。出版《老子研究》《莊子研究》《抱樸子內篇》《道德經》《素書》等著作四十餘部,發表論文一百餘篇。
【媒體評論】
護封
1.靈感來自馬王堆1號漢墓的T形帛畫,它是湖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是一幅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升天通行證”,也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的文物。帛畫的整個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厘米,頂寬92厘米,末端寬47.7厘米,用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成。一般認為,它是一種招魂幡,出殯時用竹竿舉在柩前,一路引導到墓地,儀式後,隨棺下葬。
2.帛畫極為珍貴,也由於埋藏在地下時間長了,顏色難免發暗,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充分感受到它跨越時空之美,我們邀請清華美院的畫師進行了精心重繪,作為護封。
3.整幅畫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個部分,反映了漢朝人「引魂升天」的思想,即人死後導引靈魂升入天界成仙,用兩條巨龍貫穿起來,體現了墓主對羽化登仙的渴望。
我們的護封,就採用了「天上」部分。
4.各部分的講解:
構圖:採用嚴謹的對稱式構圖,但在對稱中又富有變化;日月對稱,但大小形狀各有差異,左右的龍、鳥的數量,都不完全一樣。
封面:右上角是一輪紅日,日中有金烏,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八個太陽。符合「後羿射日」的傳說。
封底:左上角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畫著奔月的嫦娥。 「嫦娥奔月」和「後羿射日」相呼應。
書脊位置:日、月之間,端坐著一位披髮的人首蛇身的神靈,很多學者認為,這就是女媧,一條紅色的長尾自環於周圍,象徵生命之源。在女媧身邊,左邊有三隻仙鶴,右邊有兩隻,象徵長生。
女媧之下,有兩位司閽(hūn,守護者)拱手迎魂,雙闕由神豹守護。
另有神龍、神鳥、異獸相襯,顯得天界威嚴神聖。
5.這幅畫和《道德經》對「天地人」關係的思考高度相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幅畫也和老子的循環論一致:老子認為,萬物都是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呈環狀形地循環發展。既然循環是萬物運動的規律,人們就不僅要公正地對待生存、富貴等正面狀態,也應公正地對待死亡、貧賤等負面現象。老子也要求人們循序漸進地去把握這一規律,只有把握了這一規律,才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一切,從而安然度過一生。
6.護封使用特種紙。書名、作者名燙白,封面小字燙金,神鳥、女媧採用UV技術。
封面封底
1.拆掉絢爛的護封,就是內斂的封面。絲質布面精裝,低調華麗。
2.封面採用壓凹工藝,呈現乙本(隸書)第六十九章名句:
「夫茲(cí),故能勇;檢,敢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
意思是:能夠做到守柔,所以才能變得勇猛剛強;能夠做到節儉,所以才能拓展功業;做事不敢搶在天下人之先,所以才能成為萬物的領導者。
3.封底採用燙黑工藝,呈現甲本(篆書)一組名言: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fǔ)。 (甲本21章。篆)
意思是:從現在推及古代,大道都是無法被廢棄的,它能夠使萬物從開始時就具有正常的秩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 (甲本5章。篆)
意思是:天地無所仁愛,把萬物視同草、狗一樣。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甲本78章。篆)
意思是:兵力強大了就會失敗,樹木強大了就會被砍掉燒火煮飯。堅硬龐大的東西總是處於下面,柔軟微小的東西總是居於上面。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甲本22章。篆)
意思是:自我誇耀的人反而會把功勞誇沒了,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做不了領導者。
書口
既好看,又有門道。
1.三面刷口的底圖:採用西漢時期金銀錯銅器紋樣,經過精心修復上色,採用大氣的黑紅雙色-這是漢朝人的流行色。
2.採用國內少有的網版印刷技術,先在書口印底圖,再掛一層絲網,印上文字。這樣才呈現亮閃閃的效果。
3.書口:
上書口:來自帛書甲本(篆字)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意思是:把清靜無為當作自己的做事原則,把無事可做當作自己要做的事情,把無味的東西當作有味的東西,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
下書口:來自帛書甲本(篆字)第七十九章: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意思是:高的一端就把它壓低一點,低的一端就把它抬高一點;長的一端就把它剪短一些,短的一端就把它補長一些。
側書口:來自帛書乙本(隸書)第六十八章:既以為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意思是:盡力去幫助別人,他自己反而變得更富有;把一切都給別人,他自己反而變得更加充實。大自然的運作規律,是施恩惠於萬物而從不損害它們;人的處世原則,是只幫助別人而從不與別人爭奪。
正文
1.全書採用黑紅雙色印刷,原文用紅色,註釋翻譯用黑色。
2.三個版本逐一對照,其中帛書甲乙本在出土時就有殘缺,好在我們還有通行王本,空出來的字,可以用王本來補全。
舉例:P32
甲本 [反也者,] 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乙本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 者,道之用也。
王本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裡的文字,就是根據通行本來補全的,讓讀者能夠絲滑地讀完原文。
3.為了讓大家閱讀體驗更舒適,字號全部放大。
4.紙張升級到了70g膠版紙。
內容(帛書甲、乙本和通行本有哪些不同)
1.背景:1973年底,考古人員對湖南長沙馬王堆二號墓和三號墓進行發掘整理,三號墓首先清理完畢,其中出土的大量帛書是這座古墓中價值的文物。在這批帛書中,又以《道德經》甲、乙本最引人注目。
2.甲本:用篆書抄寫,沒有避劉邦的名諱,說明該本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
3.乙本:用隸書抄寫,避劉邦的名諱,說明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後。
4.《道德經》甲、乙本與通行本的差異是:
第一,行文次序不同。通行本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而《道德經》甲、乙本則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另外,《道德經》甲、乙本未分章,我們依據通行了分章處理,有二十章的次序與通行本不同,一些章節內的句子順序和王弼本也有差異。
第二,用字不同。如甲、乙本一章作“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而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三,內容不同。如乙本第四十章作“大方無禺,大器免成”,而王弼本作“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帛書《道德經》甲、乙本為《道德經》的詮釋提供了新的可能,一度撼動通行本地位。
別冊-《道德經》四大名本
1.四大名本:分別是帛書甲、乙本,王本、河上公本。為了方便逐句逐段一一對應觀看,做了這個別冊。
2.河上公本:和王本一樣,都是通行版本,而且被道教視為最正宗的本子,參考價值非常大。
3.排版:四種原文,以對開頁四欄對照的形式呈現。雙數頁的兩欄,左列為帛書甲本,右列為帛書乙本;單數頁的兩欄,左列為王弼注本,右列為河上公注本。帛書《道德經》原文未分章,據王弼注本作了分章處理。
4.裝訂:車線裝,不是簡單騎馬釘。非常牢固而且美觀。
書籤
1.總共四枚。內容都出自帛書甲、乙本,正面是譯註老師張松輝手書此句的墨寶,加上釤印,反面交代出處,展示了在甲乙本和通行本中,這句名言有什麼不同。
2.內容分別是:
a.道恆無名
出自甲本、乙本三十二章,通行本作「道常無名」。
意思是:大道永遠處於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狀態。
b.上善如水
出自乙本八章。通行本作「上善若水」。
意思是:品德最美好的聖人就像水一樣。
c.知人者知
出自甲本、乙本三十三章,通行本作「知人者智」。
意思是:能夠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d.大器免成
出自乙本四十章。通行本作「大器晚成」。
意思是:的器物,是不求最終完成的。
3.底圖裝飾花紋採自馬王堆漢墓出土漆器花紋。
藏書票
1.每一枚都印有唯一編號。
2.圖案是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畫著奔月的嫦娥。 蟾蜍、玉兔、嫦娥,在中國古代都是月亮的象徵。
3.藏書票上的名句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也是千古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們要效法大地,大地要效法上天,上天要效法大道,大道就效法它自身的樣子。
4.老子明確要求人們效法自然規律,不可任意行事。這也如月亮圓缺,有其固定法則。圖案和文字,內涵高度統一,相映成趣。